深圳口述史蒋开儒从春天的故事到走进新时代
发布时间:2021-01-13 14:40:49
阅读:次
来源:加香机厂家
深圳口述史 蒋开儒:从《春天的故事》到《走进新时代》
1992年12月16日,我是一口气把《春天的故事》写出来的。那段时间,我到南海边走了一遭,回头一看,蓦然发现,深圳就是一个圈:圈外叫关外,圈内叫特区;圈外搞计划,圈里搞市场。过去,我以为这个“圈”是用铁丝网做的,后来我理解了,这是用邓小平理论做的。
1992年10月,蒋开儒在海边。
从《春天的故事》到《走进新时代》
蒋开儒:用歌词记录巨变时代的心跳
1992年12月16日,我是一口气把《春天的故事》写出来的。那段时间,我到南海边走了一遭,回头一看,蓦然发现,深圳就是一个圈:圈外叫关外,圈内叫特区;圈外搞计划,圈里搞市场。过去,我以为这个“圈”是用铁丝网做的,后来我理解了,这是用邓小平理论做的。
有了这样的想法,“1979年,那是一个春天,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”这句话自然而然地出现了。有了它,我便觉得,《春天的故事》已经完成了,后面都是技巧,灵感来了,技巧自然会为灵感服务。
隔天清早,我就将它寄了出去。
路过深圳满眼水田
1992年,我从黑龙江省穆棱县文联主席及政协副主席的岗位上提前退下。3月末,我偶然在《人民日报》上看到长篇通讯《东方风来满眼春》,反复细读了多遍,内心激动,当晚便决定,我要去深圳看看。
这篇文章引起了我十足的好奇。文中描绘的深圳,有纵横交错的宽阔马路、耸入云端的成片高楼、创下“三天一层楼”纪录的国贸中心大厦,还有全球第四个能生产激光视、唱盘的工厂……这与我曾经见过的深圳完全是两个世界。
延伸阅读